每日一语  解读傅彪思想

   
   
   
   

全球功夫网 作者:傅彪 日期:2012年06月29日 转载:张海峰

 

   
   

三十五傅彪:武学新论 

 

   

  学武者必须通理:武德,武礼、武尊、武道、武义、武技、武艺、武理、武功、武略、武术、武医、武交、武文!

             ——傅彪武学新论  2012.6.26.

 
   

  解读:学武者必须通理。这是一个武术人所具备的基本素养,也代表着一个武术人的自我规范意识。走在武术道路上,人人都想成为卓越人才,受人爱戴。但前提条件是你对武学知多少?要想成为一个受人敬重的武者,不仅需要外在功夫高,更需要内在修行深。武术讲究内外兼修,正是如此。想要通理,就要晓理,连这一点如果都做不到,其它也是空谈。我们无论做哪一件事情,首先要掌握其规律、属性、变化等等,分辨黑白,明心见智,养成良好的习惯,本着自己的原则,心胸坦荡荡,无愧天与地。

  武德:武德是武术的灵魂,崇尚武德是武术界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学武之人,德为艺先。这应是每一个习武者所具备、通晓、遵守与发扬的。“文以评心,武以观德。”这是衡量一个人的道德标准。习武之人如无道德可言,则是害。反之,则是幸。害与幸恰恰能体现出人生在世的生存价值。自古崇德尚武,是武术人必须具备的一种品质,是衡量武学修为的基本标准,是体现武德情操的基本表现。何为崇德尚武?其实:崇德就是尚武的前提,尚武则是崇德的反映,通过崇德尚武,最终发扬“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民族精神,为集体、民族、乃至国家多做贡献!

  武礼:古曰:“不学礼,无以立。”礼是一种美德、一种包容、一种修养。礼更是一个广阔的范畴,渗透于天下各行各业。而武术礼仪作为其一,便是亿万习武者共同遵守的基本道德行为,从中凸显出习武之人的文明礼貌。如武术中的抱拳礼,就是彰显武术人礼节的一种风范。武礼是中国传统的一种武术礼节,是本着当代武术为和平、友谊服务的宗旨,其寓意为天下武林是一家。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在我国的社会交往中历来就成为一种文明标志,身份象征。古人也将“礼”视为修身、立世、齐家、治国、乃至平天下的重要社会准绳。

  武尊:中华民族灿烂的文明史上,处处闪耀着尊师重道的感人精神。这在武术中也得到很好的继承与发扬。武术博大精深,决非一朝一夕之功。现实学习中要经过长期的磨练方成。而学习中首先要懂得尊师重道、尊老爱幼,敬师敬友敬拳道的道理。如此,才能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所以,人与人之间首先要懂得相互尊重,平等相待、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才能在师生间建立深厚的友谊。做到团结友爱,互敬互助、平等和谐、健康向上。彼此间,也就自然洋溢出真诚与情感。只有明白怎样尊敬人,才算会做人!

  武道:武道是中国传统文化孕育的中华武术精神,从产生到壮大,走过了一个漫长的发展历程。武道是以武为修行,为追求真理的第一途径。武道精神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他主要包括:“天人合一”、“以德服人,以人为本”等。例如现在的奥林匹克精神,它追求的是竞争与创造、进取与超越,和武术精神如出一辙。都是在激励人、鼓舞人,使人前进、前进、再前进!

  武义:武义并不是单纯的义气,而且一种理智、情商,是一种对事对物的理解。当我们在生活与学习中遇到很难抉择的事情,就要明确做出判断,但自己的内心首先要明白什么事情可做,什么事情不能做,要有大义之心,对身心健康不利的事情坚决不从,对损人利己的事情坚决不做。遇到事情时,理智的人会让血液进入大脑,聪明地思考问题;而野蛮的人就会让血液进入四肢,大脑空虚,疯狂冲动。所以,义,即有大义之心,大义之举,又富有觉悟、个性、原则,最终体现出一个人的情商。

  武技:武技是由踢打摔拿技击动作组合而成,它包含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属性,其根源为技击。演练起来千变万化、形神兼备。尤其在技术构成上,则不出“防守”和“攻击”两方面。所以每个动作,“不攻即守;不守即攻;攻中有防,防中有攻。” 武术源自先人自卫生存,一招一式莫不立足于攻防。俗语云,知其然尚须知其所以然。技击即武术之“所以然”,也是武术精华之所在。

  武艺:武术是一门艺术,它有着丰富的肢体表达能力。在千年的文化长河中武动至今,风采依然,纵观当下武林,更是大放异彩。各门派技法无不诠释着一种文化。在动静之间体现着丰富的内涵。武术不仅有着高低起伏、内外合一、抑扬顿挫、形神兼备的艺术性,更具有结构之美、韵律之美、动静之美的审美视觉观。它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如流水潺潺。武术容纳世界万物与之中,汲取其精华,孕育而成。如长拳十二形则生动了体现出丰富的肢体语言,并展现出取意象形之意,例如;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站如松、立如鸡、转如轮、折如弓、快如风、缓如鹰、轻如叶、重如铁。所以,武术所展现的是人文与世界的和谐,是人类智慧的象征。

  武理:武理是一个武者达到高深造诣时的体现。我们练习武术,就要了解武术,无论其技法特点,还是历史源流,这都是应掌握的知识。当今各门各派武术均有其演练形式,风格迥异,各不相同。如长拳的大开大合,南拳的短小精悍、太极的行云流水、少林的朴实无华等等,拳术器械,不胜枚举。虽特点不同,但理却相通,归根到底,其实都是在传递着一种对武术的认知、对武术的不断探索及其发展之道,最终表达出优秀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

  武功:诗云:“要想功夫深,铁棒磨成针。千锤百炼后,永铸座右铭。”练好武功不仅需要智慧,更需要持之以恒的决心,付出的汗水多少,直接取决你收获了多少。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短暂的精彩总让人震惊与赞叹,但背后的付出又有谁清楚?我们若想拥有一身卓越的功夫,首先要持有一颗持之以恒的心态,否则,也只能以半途而废而告终。

  我们发现,世上不乏有志者,选定一个目标并为之奋斗。但结果却不尽人意,不是被劳累击倒就是被时间磨掉恒心,坚持不下去,最终放弃。武术虽要求一招一式之动作,但却不是一朝一夕之功夫。它是需要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披星戴月,年深日久凝炼而成,高水平功夫绝不是十天半月、一年半载。而是历经春秋、千锤百炼而得。另外,功夫要学有所成,必须做到勤学善思,养成多问、多想、多练的好习惯。深邃的功夫,勿要一味追求速效,更勿盲目习练,否则会适得其反。落个辛苦越多,失望越大,结果很悲催。所以,卓越的武功是需要时间+汗水+智慧,如此,武功才练有所成!

  武略:中国武术在战争与竞技过程中的外在体现主要是力量与勇武,但却不曾与谋略分离。仔细探求武术的发展历程,我们会发现,中国武术从未曾以单独的技术面目展现在我们面前。除去技术之外,还有其它丰富的内容,谋略思想也是其中之一。事实上,武术无论是技术理论本身还是与他人的技术对抗都充满了谋略的思想。受文化理念的影响,武术技术发展过程中蕴涵着众多的谋略因素。比如,武术套路在今天更多以表演的形式出现在我们面前,失去了它曾经拥有过的技击含义。但套路在发展的早期却远不是现在的模样,套路本是为了实战技击而进行的准备,同时也是对实战中经验的总结,其中所含有的攻防含义中本身就充满了谋略,每一次攻防的演练不仅是一次简单的身体对抗,更是演练者谋略与思维的抗衡。正是对每一次实战的总结和提炼后才产生了套路这一武术的高级表现形式,当然,史上的“套子”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套路表演还是有着本质的区别。又如当今散打搏击运动,对方在赛场中就是在斗智较力。以实力与谋略战胜对手,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

  散打实战是一个综合的技术比拼和磨练意志过程,场上的情况变幻莫测,对手的综合特点和实战的阶段特点也各具特色。作到不拘泥于自身的特定习惯打法,在突出自身特点的同时,采取灵活多变因人而异的实战策略才能更具有全面的实战应对能力。比如,在传统武术交手实战中,遇一相对凶猛冲动的对手,往往就“要带一番儒雅气象,使敌视我文弱无能,而心懈力怠不知格外防备,我方可乘其怠而攻之。”所谓“以嬴师诱敌”。或“其来势过刚,我手不能遮架,当用‘以柔克刚’之法,或滑手以进之,或借彼以取之。所谓逢强智取。”稳扎稳打的对手,就要“善卖破绽,诱之使入,我可乘间取之,使其不可及防。兵法云‘出其不意’、‘疾雷不及掩耳’者也。”对于有些习惯于防守的对手,则要“恃己有攻取之方”或通过假动作等的先导,“及其陈未定而荡之”。“与人交手,要识彼为哪一家。如彼上身,我亦上身,棋逢对手固无不可。如我为上身,彼善用腿,我则当用硬攻直进、挨身靠打,使彼不能离开,则腿不能使。”等等,因人而异,方能“技有可为”。

  综上所述,武略在运用中注重这些关键因素的同时,更要注意全局的把握与衡量,要“学而善用”,亦要“制敌先机”,所谓“水无常形、兵无常法。”做到出其不意,攻其不备,才是功夫与智慧的完美融合!

  武术:何为武术?精简来讲就是以踢打摔拿击刺等技击动作为素材,以攻守进退、动静疾徐、刚柔虚实等格律组成的套路,或在一定条件下,遵照一定的原则,两人斗智较力,形成搏斗,以此来争强体质、培养意志,武术格斗技能的体育运动,这就是武术。武是一种动态,而术则是一种方法。武术属于体育,而又高于体育,它形势多变、风格迥异,既有很强的审美视觉感,又有很好的锻炼健身价值,在练习中能充分提高人的身体素质及思维方式,使人做事更为果断,且不惧挑战,从而对性格懦弱者无疑是心理的提升。武术在形成与发展中,不仅吸收融合了中国传统哲学、政治伦理、军事思想、文学艺术、医学理论、宗教礼仪等民族文化精华,表现着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社会心态、哲学智慧、思维方式;同时还向世人展示着它的强身健体、修身养性、防身御敌、制人取胜等多种功效。

  武术是针对身体改善的一种方法,通过自身的习练达到最佳效果,并通过于人斗智较力来发挥它出其不意的战略战术!

  武医:武术同中国医学有着紧密的关系,首先从两者的发展就不难看出。武术与中医同属华夏优秀文化,它们都在相同的背景下产生、发展起来的。

  武术与中医伤科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远至古代,不说士卒在交战时金属利器、钝器等造成的创伤,就习武练拳活动过程及平时各种各样的损伤,包括伤及气血、内脏的经络闭塞等内伤,以及扭伤、跌伤、撞伤、脱臼、骨折及皮肉筋骨的外伤,都成为兵家、武术家及医家十分关注的问题,因此,武术与中医伤科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之造就了许多二者兼备的人才,许多武术家同时也是颇有造诣的骨伤科专家,也有不少的伤骨科大师同时也是武林高手。“武医兼修”、“未练武先学医”就被一些武术流派所提倡。有些名医,他们在给病人治病时采用导引、发气、推拿、治疗与药物治疗相配合,这样疗效比单纯药物治疗好。

  武术界有种流传很广的说法:“拳起于易,理成于医。”它高度概括了武术理论与中医之间的紧密关系,这说明武术理论的形成与中医学有直接关系。

  武交:交流技艺,增进友谊:武术运动蕴涵丰富,技理相通,习练日久就会有“艺无止境”之感。群众性的武术活动,便成为人们切磋技艺,交流思想,增进友谊的良好手段。随着武术在世界广泛传播,还可促进与国外武术爱好者的交流。许多国家武术爱好者喜爱武术套路,也喜爱武术散手,他们通过练武了解认识中国文化,探求东方的文明。武术通过体育竞技、文化交流等途径,在与世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武文:武人不苟战,是为武中之文;文人不迂腐,是为文中之武也。

  伟大领袖毛主席。一个典型的文人出身,虽未冲锋于战场的枪林弹雨之中,但却可以将马列主义与中国的具体革命实践相结合,创造性的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即毛泽东思想。他博古通今、运筹帷幄,正是运用这一思想,打败了侵略者,解放了全国人民,建立了全新的人民当家作主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是他这个文人,用他文人的思想武装起来中国人民的军队,屡战外敌,战无不胜,令敌闻风丧胆。

  文能安邦、武能定国,沿用至今,是历史的必然。历史上每个朝代的建立都是靠着一批武将打下江山,而文人就要在此基础上建立合法的制度进行管理。由此形成了“文安邦,武定国”的说法。但要真正做好就需要一批批文韬武略之才。

  文与武如果能够结合,做到文武兼备,文武于一身,文武全才,是最理想的。武能指挥全军万马驰骋疆场,文能运筹帷幄指点江山,治理国家。历史上不乏这样的全能之才,管仲乐毅,三国时期的曹操,唐朝开国皇帝李世民,清朝封疆大吏曾国藩等,都是能文能武的良才。开国元帅陈毅,文韬武略更是高人一筹。我们的毛泽东主席,他的治国思想和军事才能更是无人能比。但要成为集文武于一身则要内外兼修,绝非易事。它需要超凡的体魄与智慧,最终达到文武卓越,所向披靡!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孕育了众多优秀民族文化。它们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来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原动力,也是构成我们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精神意识,不断为我们的中国心输送着养分。武术作为中华民族园里的一朵奇葩,它以深深植根于华夏文明的沃土,千百年来已与中国其他文化水乳交融,共同组成绚丽多姿的中国文化整体。它神髓高逸,气韵灵醒,独步千古而长盛不衰,为中华民族乃至世界人类作出了突出贡献。

  武术是一种外修身、内修心的技艺,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现联合国友好使者、中国武协副主席、国际功夫联合会主席傅彪先生通过数十载研习与参悟,结合武术与民族文化精髓,通过不断研究与实践,特此总结出《武学新论》。供天下武学之士交流、学习!

   
       
       
       
       
       
       
         
   
       
   
         
         

 

Copyright © 2004 beijingshaolinwuxi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mobile28365365